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连载)

ljhwjshpy 2009-2-12 09:36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ljhwjshpy 于 2009-2-12 09:47 编辑

我们学校要求我们每周一起来学习讨论两条。欢迎大家也能一起来参与!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12-2-17 16:15:23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17 16:14:48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17 16:13:10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6 12:50:20
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6 12:02:07
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和书中的不大一样了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经典,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5 15:35:44
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和当年苏霍姆林斯基时代的学生已经很不一样了,更复杂了。孩子们受不同层次文化熏陶,变得个个都不一样,特别是心理上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能感觉到,但不知如何修补这种心理差异。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3 13:29:51
我最近也读了这本书,很经典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9-3-9 15:41:54
有感七八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7条: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和第8条关于获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的过程”,得不到运用。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不是越省劲而是一年比一年困难。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一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为此,我们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教学让学生知道即可,应该让学生学会应用,学生之间不断问为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小组中大家谈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不断的争论,“捍卫自己的观点”,真理或谬误总在辩论之中渐渐地清晰起来。在学生整个的脑力劳动中占主要的不是死记别人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让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并与同伴进行知识的碰撞与交流,在互相影响之下,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掌握新的知识。把积极主动地思考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在脑力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并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表达这种逻辑思维。
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的问题,我想很多一线的教师普遍适用的一个词就是“他很懒”,对数学课堂来讲就是学生不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上课反映迟钝。教学就是要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就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究竟怎样使学习成为动脑筋的活动,能获取知识呢?获取新的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学生得明白哪些东西还不理解,需要继续探究。但要做好这一点并不简单,备课时要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教材,即找到若干个一下子不能明白的关键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能提出使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来,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完的东西就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泉眼”。但现在的教师能一口气讲完的东西不会两口气说完的,而且还要争取时间继续挖掘引申,试想这样的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的脑力劳动积极活跃呢?尤其对数学教师来讲我们应该舍得不讲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包办一切问题。这对有些教师来讲可能有些“残忍”,但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我们必须而且有必要这样做。
发表于 2009-3-9 15:41:11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