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号晚——5月13号上午
前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和老陆一起买东西,据说湖南路上有许多小吃,但一开始我就很怀疑,怎么样的小吃是可以拎着回的呢?想象不出来——果然,到了那里才发现大多都是便利小吃店,snack bar那种style,而且又是步行街风格,我觉得比较适合情侣逛逛,我对逛街向来不赶兴趣,这次由于天气不好,连原先想好的逛夫子庙也突然没了兴致。不过老陆还是有点不甘心,偏要找个大型超市买点东西,转过一条街,人烟开始稀少,忽然,“那里有一家”,老陆突然说,我怎么仔细都没看出来,走近一看,原来是家小型的called苏果超市,这种超市我们这里也有,一般叫做24小时可的小超市。因为下雨,底上积满了水,我想小巧的跳到人行横道上,没想地上实在太滑,结果滑了一交,弄的身上沾了很多脏水。于是,只能立刻打道回府,找了个地方洗澡。
这旅馆着实很糟,点了蚊香片依旧没能迷倒蚊子,我们两个人昨天早上醒来发现身上很多红点点;老陆吸取第一天晚上的教训,穿着T-shirt然后又将被子严严实实的裹着自己,弄的跟鲁迅似的。可早上一醒,发现手上又是一堆红团团。
在校园里住了两晚上让我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的师范,那时候刚进去就军训,因为床少,所以和同学挤一张床,晚上我听着随声听快靡靡忽忽快睡着了,突然顶头那家伙,突然拿耳塞说:嘿!圣经圣经!——我被吓了一跳。我们那帮一个屋子临时一起睡觉的家伙还会刻意的编些小故事:把宗教,性,犯罪,联系在一起,并用问句:结果,我和同桌借着看书的灵感立刻编了一个:圣母玛利亚怀孕了!谁干的?耶酥!耶酥!所以他被烧死了。
由于第二天第一节是名男老师的课,所以我和老陆显得特别有精神。早早吃完早饭,就去占地方,怎奈有些人实在是高,floor阶梯的那两三排永远是占不到的,只能又往看台的前几排坐,因为人不是很多,还有很多别的角度的空位置,不过我左瞄右瞄,感觉还是第二三排红看台的中间几张位置不错。
今天第一节课是由来自广东深圳的鲍当洪老师(the clothes),看学生应该只有三年级。和前几节课一样,一开始这位老师也做了下自我介绍,学生们认识了一下,我们老师也认识了一下。由于这些课都不是那种备课严密到任意一句“台词”的比赛课,所以利用师生的新信息沟来组织教学这招这次见的不多。一开始,通过“炫耀”自己的jacket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学生距离很不错,也进入了今天的教学主题(the clothes),然后,鲍老师开始陆续新授了衣服类单词,利用每个单词与学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节课的激励机制好象是男孩女孩进行比赛,然后通过老师画脸还不知道是身体进行鼓励,不过我觉得如果给两位图形模特奖衣服,可能会更好。
本节课的第2个教学目标是复数的教学What are they? They are…。在这点上我和老陆也觉得很奇怪。如果按照上次我听的上海市教研员朱浦老师的讲座里的一条:那就是教学功能目标与语言材料的错位(不符合)。Is this….What’s this?...Are they…? What are they?这样的辨析事物的句子,是老师普遍觉得不太好教的东西,其实从信息角建构角度看,这类句子通常是大房子里的一个小基建,也就是通常伴随着别的功能句子进行教学的,如果仅仅是以此做为一个教学目标,通常让人感觉信息太简单。比如。
A. Hello. Is that your book?
Yes. But it’s not a book. It’s a diary.
Oh, I see.
B. What’s that? It’s a diary. Oh, I see.
材料A就比B丰富,也让人感觉更多的信息情景反而更好的理解句子。纯粹问What’s this? What are they?这样的情景是很少的。
所以我和老陆一致觉得,类似这样的单词材料,根据学生的材料资源,比较适合问Whose的句子,以及简单描述来辨析。
当然,就事论事。复数教学这一块上的不理想,我想很多学生并不理解What are they?什么意思。如果我是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突然看到该老师突然拿着一堆caps问:What are they? 至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老师是在问“它们是什么”。我也许更多的想到的是:“嘿,孩子们,这些漂亮的帽子是谁的?”因此,这节课结束,我估计有六成学生没学会What are they?什么意思。因为后面的那么多What are they的操练与表演都是很机械的说句子。
语言难点的教学片段这节课我看的很真切——老师突然拿了两个帽子,就问What are they? They are caps. 然后开始Imitation.。。。相信很多老师对这个几秒钟印象非常深刻。其实复数教学也是通过单数的呈现慢慢过度的,相信很多老师在平时都做的非常好,这位老师的这个bug应该说很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句的理解),有些东西我觉得开门见山的教学是不错,但是对于一些特别的可以在教学中生成的难点重点是要讲究细腻的,是要配合学生语言思维的。
另一个这个环节的bug是shorts(trousers)该词的出现。按照中国人的常规思维,shorts不太让中国人理解为复数的。
情景操练板块也有一个bug,猜窗里有什么衣物。实际上这样的情景匹配的句子应该是What’s in it?而不是What are they?
本节课虽然是由一名男教师上的课,但是采取的花样也不少,使整节课很有气氛,显得很热闹,学生积极性很高。看来朱浦老师说的“不要将一种形式的教学行为超过4分钟”,确实很有道理。该老师上课很放的开,不过他的语音里的方言味稍重了点。相信很多老师都还记得”show”念成sou的小花絮。
然后的两节课和一个讲座是来自北京的一名老教师马荣花的专场。马老师的课也许代表着一个流派,一种上法。她上的第一节是牛津教材4BU9Breakfast,很多老师也许对她这样的教学法似曾相识,但感觉又很遥远,在下午的路锦珊老师的课上又看到了类似的片段。看来这也许带表着京津地区的教学。我记得新兵老师曾经和我争论一个问题,要不要考语法。如果考语法,那理想的教材应该是我洛尘小时候那种教材,小本头的Lesson 1分Drills, Dialogue这样的从砖头到房屋的教材编排,层层推进,脉络分明。
很多老师觉得这样的教法不精彩,但似乎思路很清楚,很扎实,不过自己去上绝对不会这么上。
说句题外话,以前很多时候我总有类似感觉,一节课上的好与不好总是一阵感觉,但是真的要自己说出个道道来又不行,久而久之不免感觉自己象个外行,只会很外行的评论:学生发言很积极,上课师生气氛很融洽,重难点处理的很好云云,想想实在不好意思标榜自己是英语老师,一节课有些教学行为感觉似乎应该是这样,但是现在学了点理论,听这里那里的讲座并消化思考,觉得确实应该这样,其实,我们那点“感觉,经验”,又能维持多久呢?
以上的“替换,语言推进,迁移,语言过度”,这类有点“吓人”名词说实话我都是这里那里听来后再学的。在学习中我感觉增进一些理论功底实在太重要了。
回到刚才的话题。我所指的是,没情景的呈现句子,讲解意思,然后套各种仅替换单词的图片进行操练,比如马老师呈现了很多对这样的图片,第一张是There is a cup on the bed. 第二张即是 There’s no cup on the bed. 然后又是一套类似的限定学生说这样句子的图片。整个教学显得很机械,显得为教句型而教句型。学生说是说了,但是又有点不过脑子。或者是仅仅非常单一的说这样的句子。有限的情景思维驱动不了多少言语思维。
总结三点:(1) 忽视语言教学的真实性,情景性原则。
(2) 没有将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
(3)情景的完整性,过程性被人为的静止割裂
我想如果按照是我们这里的创设情景教学的方式,一个最普通的老师可能也会
T: Are you hungry now? There are a lot of food in my pocket. What would you like?
S: I’d like a hamburger.
S1: I’d like some sandwiches. → Let me see. Sorry, There’s no….in my pocket.
[ 本帖最后由 洛尘 于 2006-6-13 13:2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