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10-2011第二学期麒小英语备课

sjm 2011-2-18 08:5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1 20:36:30
U7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几乎没有新句型,大都是以前学过的句型,我教课文时,先布置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前言和正文分别提两三个问题。因为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也一直尝试让学生当堂提问,这样的优点是,好的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很有成就感。但是一部分基础差的没有说话的分。因此,这次改为课前写下来。因为有了一些准备,我把第一轮的话题机会,更多的给了中等偏下的学生,尽管较为浅显,但只要有机会,总能学到一些东西。而好一点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正好解决文中的重点。
    有时感觉挺困惑的,分层教学该如何展开,更为有效?最主要的是一部分后进生,不愿主动的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5-11 20:44:19
U7课文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因此我把对话按照“刘涛写信需要什么?——刘涛的妈妈对刘涛写信的对象感到好奇,会问哪些问题?——刘涛会在信中写些什么内容”这样的思路,分成三部分来教学,通过角色的换位,如设想自己是刘涛的妈妈和刘涛,避免学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学习课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完全地走进课文,让学生成为对话中的主角,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机械地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只有进行了充分、有效的备课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备课这一环节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创造性的思考。它包括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学法的渗透、思维的训练以及媒介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5-11 20:51:32
第八单元教案。。。。。
6BU8教案.doc
>
/ 10
<
<>
预览已结束,请登录阅读全文。

本文共10页,您只能预览前4页,下载后可全文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02:39
第六单元反思:
    在语篇的处理上,我本着要有知识的输出必须首先要有知识的输入原则,我一改以往的方式,采用先听,了解基本概况,然后再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学生再跟读录音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反复的听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扩展运用,这样使学生们在新知的不断刺激下,达到对课文的的理解和运用。另外我采用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听录音回答问题,听录音判断,阅读课文完成填空等方式。在课文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上,我认为我们也必须花大力气,因为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形成正确的语感,从而更好地开展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所以我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内容,如生生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等,使学生在朗读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04:02
第六单元反思:
    本单元的补充习题Part E-F,有关于电话用语的专项训练和阅读理解的练习。对于电话用语,学生掌握比较好,知道必须以this, that 等词描述;而对于阅读理解,还有些学生不习惯完整回答,时常疏忽部分词组的运用和时态的灵活转换。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Free talk中,要适当渗透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词不离句,句不离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06:44
第七单元反思: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为B、C部分。本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运用Can  I have…? What for? I want to…并熟练运用进行日常交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敏感性,拓展学生的语言交际面,并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本课的教学内容不难,为了丰富英语课堂,我努力挖掘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以旧带新,层次清楚,过度比较自然。设计这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1、维持学习兴趣。在新授导入时,我设计了一个Where  is the rubber?的小游戏,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他们的注意里很快地就集中到英语课堂上。2、优化单词教学。在本节课教新授单词时,我不是用中文去告诉学生们这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些简单的英语来描述这个单词,让学生在英语中理解单词。其实,我也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们,当你某个单词不会的时候,不必着急,可以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将它描述出来,以此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10:44
第七单元反思:
      今天的任务是A 部分的内容,课前也布置了学生预习:
  1.要求是会读以下单词:letter envelope writing paper  both  address 。
  2.理解课文大意,完成书本P55 的填空题,如果学生能将这些填空题会做了,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检查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填写hobbies 这一栏时很多人没有加ing 形式。
  3.写下你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有两个问题提得很好:一、为什么在Peter wanted a penfriend in China .这个句子中没有加to ,我给的答复是:老师会在课上讲的,请认真听好。二、What for?的意思是为什么?这又和why 有什么区别?在答复中我简单地说明了一下,一个表示目的,另一个表示原因。在课上我又举了不同的例子,并请提问的这个学生再举其他的例子,看来已经搞懂了。
   想不到有些学生在预习时会思考的这么深入,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地去预习。如果能早日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那么在复习阶段就会更主动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14:07
第七单元反思: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英语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一种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本课涉及到“写信”的主题,我就将中英文信封的写法差异和中英文信的格式渗透其中。同时还教给了学生电子邮件的写法,既传授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15:29
第七单元反思:
    在本课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句型的讲解和练习上。我先让学生熟悉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以及其回答we’re/ I’m going to…然后让同桌操练。在学生都已掌握这一句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引申出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型 what is he/ she going to do? He’s/ she’s go to …然后再小组练习并交流。这样练习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个句型。在学生口头掌握句型的基础上,教师再趁机给学生出一些相应的书面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一般将来时的掌握比较扎实。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6-16 09:18:19
第八单元反思:
    本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复习单元。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对5-7单元进行复习。这节复习课较其他的复习课而言,难度有所提高。因为本单元的容量非常之大,涉及的面非常之广,有新的语篇要求和新的句型出现,对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如何将各个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同时又要能温故而知新,落实语言知识点,这是一个难点。 在复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在于我设计了一条主线penfriend,并且沿着这条主线,将本堂课的所有的内容进行串联,使这节课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同时由这条主线分支出去的各个分叉点恰恰又正好是复习的重点。特别表现在 A部分的教学上。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