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自己太懒了,错过了这么精彩的辩论. 看了大家的评论,迫不及待地去看了一下无锡的课.南京的课没看到,太可惜了.就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吧.首先要肯定的是Uncle Li的这节课是吸引人的,至少我是很开心地看完了整节课的录像,一点没觉得累。从这一点上说他是成功的,成功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无论他今天的教授方法如何,他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我觉得任何一节课都应该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层面的,一是情感层面的。无疑,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已经掌握了;情感层面的,学生因为这节课肯定会更加喜欢英语了。你的课设计再好,学生不愿意听,不能认真地听,也是白搭。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Uncle Li是成功的。此外,Uncle Li 通过设计自己有一个农场,将整节课串成了一条线,在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Uncle Li的自身魅力也是有目共睹。但是,就像大家所说的,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节课中肯定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个人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拿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课堂过渡语难度是否太大了一点,有点走过场的感觉。以一点为例,当李老师问学生‘Am I handsome?’时,学生没有回答,出现了短暂的冷场,反而是后面的听课老师笑了,最后,李老师只好自己说‘I think, I'm handsome.’是学生不回答吗?不是,其实是学生根本不知道‘handsome’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冷场不止一次,最后老师只能用‘Yes or no?’ 这个基本可以说无效的问题来草草收场。我知道育红小学的学生素质很高,因为两年前我到无锡上过一节交流课,最后一节课的无锡的老师就是用得育红小学的学生,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赢得了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次的教学设计用在育红小学教学效果也许会很好,但现在是用在淮安的一所陌生的小学,备课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知识水平呢?
二、教学中某些设计是否过于低龄化?比如说课堂中让学生做动作,个人觉得做一两个活跃一下气氛未尝不可,但所有的词组都要做动作,显得有点幼稚。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都已经是大孩子了,且六年级面临着中小学衔接的问题,如此的设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将会难以很快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六年级应该到了逐步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时候了。
三、作业设计是否有欠科学化?前面lilei老师提到的最后的一道题目,不用那段采访都可以填出来,个人觉得有道理。既然不用听就可以填出来,何必浪费时间去听呢?这条题目它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呢?锻炼了学生的哪方面能力呢?既然是听力就应该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它就是失败的。要不就不要采用听力的形式。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