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追问

xuxinyan 2010-8-9 09:19 [复制链接]
  教学意义上的“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通弄懂,往往在一问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作为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的手段,体现在“追”上,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深入作疏导,给主体学习过程作控制和指导,直接指向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过程。

                    没有问题的接受学习容易使学生倦怠,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学习关注。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手段,可以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学生兴趣。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教师的课堂追问就为师生“共舞”提供这一平台,有利于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入和拓展。中学生的理论型思维发展,以及独立思考和质疑批判的个性,形成课堂追问的前提。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却存在种种问题:一、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对话的”氛围,提问的时机随意,提出的问题肤浅。教师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小现象”,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实质意义。二、为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问”而有“答”处即“戛然而止”。教师所求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答案”,生怕学生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念头,却不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爱因斯坦语)。三、追问形式刻板,无灵动感,缺乏生成性的过程。当然追问不可能做到个个问题都有“一掴一掌血”的触动,但也应该在一连串追问之后,让学生留有些许内心的感受或者引起学生视角的转换。

                    追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须把握好几个原则:
                    
                    第一,课堂追问要讲求逻辑性和系统性
                    因为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也应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几个逻辑紧密的设问,逐层推进,前一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再次亲近文本,从文章内容把握到主题探究,形成一条稳定的链。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给了学生自觉探究的引线。胡勤老师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课堂教学实录,其教学方法是课堂讨论交流。主要讨论以下五个问题:1.纪念哪些烈士?2.既然是纪念,为何又说“为了忘却”?3.忘得了吗?4.记住了有什么意义?5.未来有希望吗?初看这是五个独立的问题,然而在逻辑衔接上逐层深入,伴随学生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追问,把学生引向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深处,使他们更真实地直面自己的内心。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把握作品中包含的深沉情感。对此,设置提问:为什么作者在两年后,在烈士的祭日,才写了这篇文章?只有体会到他的沉默是一种最强烈、最有力、最能表现情感之极致的感情世界,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将悲哀摆脱”,“将他们忘却”,他是实在压抑不住才写出这篇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苟延残喘”。从中可以感性地体会鲁迅在沉默中蕴藏的痛苦和积蓄的力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的内容,在关键处设问。原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层,追问可以使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把握深沉意蕴。

                    
                    第二,课堂追问要把握好两个“度”
                    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难度要适中。以启发学生为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呈现简单或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虽然积极主动应答,而实质上还是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体现出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学生学到了什么才是追问教学的意义,追求表面发言热闹的教室可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注重因势利导,导而弗牵。不能背弃学生思维的自然走向,而将他们牵到教师既定答案的思路上去。反之,教师提出的问题偏难,就会使学生思维受阻,这样首先失去了“愤”、“悱”形成的前提,故而进一步的“启”和“发”也就毫无意义了。

                    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追问时机要适度。追问其目的就在于督促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新的理解视角,促进思维进入“临界”状态。思维的这种“临界”状态是变化趋势中处于最典型最敏感的区域或值阈。在思维临界状态出现时教师采用恰适的方法进行追问,使学生思维和学习发生顿悟和飞跃。课堂里学生思维有时处于僵持,有时会在教师的讲授下理解轻松畅通,此时,一旦给出有“阻碍”的问题,发生矛盾,思维又进一步开始。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追问引出新的视角,从而使教学丰富而有效。

                    
                    第三,课堂追问是教师用心倾听的过程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并迅速组织新问题。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不是预定的,视具体情境而定,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回馈,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书本或他人的见解,而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不妨可以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后提问,让学生读后回答这类提问。追问的过程实质上更应是教师用心倾听的过程,在倾听中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东西,形成互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体现,是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的融汇,更是学生主动而富于个性的彰显。

                    当然,倾听并非静态的认同,教师要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的应对和及时评价就是一种适时的变动。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反思,参与进探究的活动,总结自己的思维,整合自己的观点,形成更完善更全新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之广度,并增加其深度。

                    
                    第四,课堂追问最终要让渡于学生的自我追问
                    学习是获取信息、知识、技能、习惯、态度和信念的过程。学生要学会自我追问,将追问培养为一种习惯。新课标也积极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是一个被灌输的“容器”,而是等待助燃的“火炬”。如此,实质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具备被追问的能力。当学生的问题超越教师的认识时,教师也必须起提供和协助的作用,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提示学生在某些地方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信息,并掌握信息寻求技巧。当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不确切,教师可以提供可能的解答,并鼓励学生自己给出可能的解释。最后,鼓励学生自我追问,对这些答案进行推敲,验证各种可能的答案。②

                    有效的课堂追问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际的提升,促成了有效教学的生成。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