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错误对成长的价值2

羽eve 2009-9-23 14:06 [复制链接]
[案例2]两个“半圆”的相差面积
右图中凸起部分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问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会很有可能会回答4平方厘米,这时教师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待学生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样发现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就会找到诊断错误的方法:学生的错误产生于受两个“半圆”这一特征的影响,把圆的平分线(直径)作为基准,把超过(乙不足)半圆部分,看成是甲、乙两部分之差。如果不进行折叠比较,小学生难以相信甲的面积实际上比乙的面积大(4×2)=8平方厘米这一事实。(图)
(摘自郭慧芬,《变“错误”为有效的学习催化剂》)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能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2.善用学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错误往往发生在事物的转折之处,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了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
[案例3]多种数学列式法
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应用题: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大多数学生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20?3?2×12×8=1920个,有一位同学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老师发现这位同学的解法有创意,就板书到黑板上。学生一看,异口同声说“不对”,老师笑了笑,请这位同学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这位同学想了想,说:“120?3不对,应改为120?2×8×(12?3)。”在这位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
(摘自沈正会,《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创新思维的契机》,刊于《小学教学设计》2003年第7期)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这位老师非常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造了一次打破“常规思路”的机会。然而,假如老师不是这样做,而是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立即大喝一声:“这堂课你听了什么?你看人家学得多好!订正!”那么学生创新的“火花”肯定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剿灭”了,也就不可能出现后面其他学生带来的种种精彩。这就告诉我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轻易给学生的“错误解法”判“死刑”,而要充分给予学生“讲理”的机会,在分析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的给予点拨和鼓励,保护学生难得的创新火花。只有善待、宽容、利用错误,才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达到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3.善用学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
[案例4]学习书信的格式
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让学生学习“书信的格式”之前,让学生先按照自己设想的格式写一封信,第二天交上来。第二天,有的学生交上来一封格式很规范的信,显然是请教过父母或者是自习过课本的;更多学生写的是五花八门,与规范的格式相去甚远。老师就把这些格式不规范的信和格式规范的信都贴到了黑板上,让学生们对比一下它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讨论哪些信的格式好,哪些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学生在这种对比、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他们普遍认为好的书信格式,这个时候得到的书信格式就已经非常接近规范的书信格式了。老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书信的规范格式还有哪些优点。如果学生不信服,老师就向学生说明,规范格式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格式,但它是一种规范,是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我们写的信不符合这种规范,就很有可能造成交流上的麻烦,就像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普通话一样。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有规范的,为了不妨碍交流,我们的创新应该建立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
(根据湖北省钟祥市承天路小学李友元老师口述整理)
讲授书信的格式,应该说原本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可能教师费了半天劲儿来讲解,最终学生练习的时候还是频频出错。这位老师很聪明,他不是先告诉学生正确的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等学生来犯错,再纠错;而是让学生在毫无顾虑的情况下,把所有可能犯的错误暴露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反思这些错误为什么是错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规范”,盲目地按“规范”去做,而是对“规范”进行了批判性的甄别,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培养学生这样的反思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有益,更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益。
[案例5]修渠应用题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例题:“一条水渠长3000米,甲队单独修15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0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000?(3000?15+3000?10)=6(天)”。教师继续问学生:“如果这条水渠长6000米,甲队单独修15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0天完成,那么合修的时间是多少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12天。究竟是不是要用12天?学生经过计算,结果还是6天。工作量扩大一倍,合作完成的时间竟然不变。此时有些学生疑惑:为什么工作量变了,而合作时间不变呢?在这个问题中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没有关系呢?能否不用己知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学生对以上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学习了新知识。
(摘自李顺展,《变学习中的错误为教学资源》,刊于《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7期)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学生出现学习错误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错误与正确结果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产生疑惑,进而主动去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激发。
4.善用学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心理学家在对创造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创造力与知识、智力的关系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比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在研究创造力性人格的时候,却无一例外地提到一个特征,即对错误的容忍。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故事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从爱迪生的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对人类有重要贡献的发明家,正是因为他对错误有着一颗极为宽容的心。作为教师,教会学生正视错误,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可以说,错误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况。学生只有感受到心理的挫折、惊喜与顿悟,才能从中获得质疑、反思与多向思维的创新品质,这就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为了避免错误,通过一些机械和刻板的方式去压制学生犯错误的可能,实际上也剥夺了他们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机会。
综上所述,学习错误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价值的。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由于反抗自己内部的错误性,同时也是依靠自己内部的错误性加以实现的,这或许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所在。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