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试谈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莲儿 2013-8-31 16:55 [复制链接]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直存有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养者,不在于她是否是“四德具备”的封建淑女。在这点上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她在作品中的地位。那就是说她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她在作品中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贬。

   有的同志根据作品第一回中,作者所说的要写出几个“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行止见识皆于我之上”的女子,以使“闺阁昭传”的话,来判定作者对薛宝钗是敬佩的,赞赏的;也有人根据她顺承长辈、体贴帮助同辈姐妹的言行,肯定她心地善良、行为端庄,是封建社会的典范少女,认为她虽受封建思想奴役较深但仍不失为一个好人,应该把她视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还有人认为她也是一位受害者,她和林黛玉一样,都是封建礼教吞噬的不幸女子,说什么她俩在《红楼梦》中的意义,一个体现着叛逆者的悲剧,一个则表现着顺从者的悲剧,她俩的不幸,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

   有一些评论家对于把这位颇受贾府上下人等爱戴的封建淑女,归入王熙凤、王夫人、贾政一类,说她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总是不大甘心。有人提出一种更为新奇的看法,说薛宝钗言行中那些虚伪的表现,不应看成是薛宝钗的罪过。可以说薛宝钗不是拨乱于宝、黛爱情之间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而恰恰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忍辱负重的薄命女子。

   这些看法提醒我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分析,不仅关系着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思想价值的认识,不仅关系着对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的认识,也涉及到许多文艺理论问题。诸如作者的世界观、写作态度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等等。要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还须仔细推敲。

   实质上说,薛宝钗在宝、黛爱情这个主要线索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是作为黛玉这个人物对立形象而出现的。如果再继续搞“钗黛合一”,对钗黛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模棱两可,是非不明,就无法揭示贾宝玉内心深处新思想的萌芽,也更无法揭露扼杀这种新思想的封建势力的罪恶。

   先说说作者对宝钗的态度是褒还是贬以及作者创造这人物的思想基础。从作品中看出作者对薛宝钗是有一些敬佩之情的。他的贞静、贤淑、雍容典雅的美德和超人的才智,确实是高于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子,“小才微善”几个字也许是指她而言的。但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是这位“山中高士”却是作为黛玉的对立形象而被刻画的,当然作者的颂扬和赞美也决不能同时存在于两个对立的形象之中。

   作者固然也把薛宝钗归入“薄命司”中,在“一把辛酸泪”中也可能有为她而倾洒的一滴,但是作者对她们的态度还是不尽相同的。我们知道“薄命司”中的女子很多,她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遭遇,虽然她们的结局都是不幸的,但是她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表现的性格特点,却是大相径庭的。

   元春的不幸是由于宫闱的寂寞而夭亡,探春的不幸是由于“生于末世运偏消”和远嫁,迎春的不幸是来自于丈夫的残暴,被封建婚姻制度所吞噬,惜春的不幸是感到一切迷茫,看破红尘,落得“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凄凉结局,乃至于王熙凤也是一个不幸者,是“雌凤”落入“冰山”,加之机关算尽,耗尽了心血。总的来说这几个女子的不幸,都是基于对封建势力的依附、无法逃避地做了封建制度的殉葬品。薛宝钗可以说是她们的总代表,所以薛宝钗和林黛玉虽焊?同归于“薄命司”中,却是极鲜明地表现着新旧两种力量、两种思想;一个是在抗争中牺牲了自己,一个则是死抱着封建势力这根缰绳而与之同归于尽。所以不能因为她们同是“薄命司”的女子,就说成“同是天涯沦落人。”

   当然作者不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对他所写的各式人物,不能做出阶级分析,但是作者的“按迹寻踪”“不敢失真”的创作态度,却使他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就。他把薛宝钗这个人物性格中美好的,可敬的因素与陈腐的令人窒息的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薛宝钗这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如果说作者思想中也有矛盾的话,那就是作者爱慕和敬佩宝钗的美丽和聪慧、又感到她的陈腐、僵化思想的可卑。作者讨厌她的世故,又常常为她的忍辱负重,雍容大度所动。总之是作者执着于生活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当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这个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她的面目也就模糊不清了,因而薛宝钗成了一个又好又坏,主次不清的形象。恰恰相反,薛宝钗的面貌十分清楚。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对封建礼教顶礼膜拜的封建淑女的典型。他虽然美丽聪慧超于众姐妹,但是她性格的主导方面却是极为势利,伪善,她是一个“正人君子”式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在这一点作者是十分清醒的。至于书中第一回的引言,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也或许是一种含蓄的笔法,我们不能根据这几句笼统的开头语,做为分析人物的根据。

   薛宝钗是何许人物,我们应该从她在作品中的活动、思想倾向,以及她在主要矛盾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更应该通过她的个性来透视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别林斯基所说:“既要使一个人物表现许多人物完整的特殊世界,又要使他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个性的人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使这些对立性协调起来,他才能成为典型人物……”。“使这种对立性协调起来”是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薛宝钗这类人物的参考的,在现实生活中,某种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中面目可憎,心毒手狠的残暴者,也不都是挥霍无度、花天酒地的讨厌苍蝇。所以在《红楼梦》一书中贾政不同于贾赦。王夫人不同于邢夫人,而王熙凤又不同于尤氏。如果我们只从表相上看,王夫人何尝没有一点仁慈的心肠,如对刘姥姥的施舍,为金钏的死而伤心,也是颇有人情味的,但决不能代替和抹杀她对袭人的收买,对晴雯无情的驱逐,所表现出残暴凶狠的阶级本性。因而在分析薛宝钗这个典型形象时,如果只被她的个性蒙住双眼,而不去揭示他所表现的那个阶级的完整的特殊世界,就不能揭穿这个人物的本质。

   从薛宝钗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所代表的正是当时那股没落腐朽的封建势力,她同王熙凤、王夫人、贾政一样,认为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人子者,必须显身立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以光宗耀祖;她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劝同辈姐妹。这就是说,她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可以在王熙凤、王夫人、贾政身上找到共同点,她所代表的正是这些人的“完整的特殊世界”,但是她又不完全与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政相同,而是有其自身的独自特点的。从地位上说,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一个未婚女子,她应避居深闺,洁身自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性格上说,她雍容大度“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凡事三思而后行;从思想上说,她对封建礼教虔诚地信仰,表里如一,乃至忘掉了自身;从容貌咊?才能上说,她聪明美丽、吟诗作对、针黹女红都超群绝伦。因而作为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其有冷淡的态度、形诸声色;可喜的人也未见其亲密之情,形诸声色。”她心地“善良”,善于“体贴”人,“帮助”人;她心胸开朗、能容人,对尖刻奚落的语言,不做计较。具有这种雍容大度大家闺秀的“美德”,因而才深得封建家长的欢心。贾母称赞她,把她早已视为心中得意的孙媳。她聪明美丽,有文学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她在众姐妹中堪称为一朵丰满而又娇媚的牡丹花。她的美丽和丰满,也曾引起宝玉的爱慕,她的才学,也曾使李纨感叹,称赞她的诗“含蓄深厚”,她的针线竟使袭人钦佩叹服。她的体贴帮助,深为湘云感激。这一切可以说是她的个性吧。

   问题是有这样善良宽厚个性的才女,为什么不可以肯定,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书中的正面人物呢? img200606201428481.jpg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13-9-6 16:16:33
学习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