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盘点古代“高考”落榜生———写书起义抑郁而死

草园闲农 2013-6-27 08:12 [复制链接]

  核心提示:

  在落榜生里,杰出人才比比皆是,除了李白、杜甫、李贺之外,像贾岛(屡举进士不第)、柳永,写小说的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等等,都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自隋朝始至清朝终,这个古代的“高考”更是令人纠结,多有失意者。

  广州农讲所举办的“中国科举文化展”中陈设的古代科举考试“号房”,两位考生的蜡像栩栩如生。

  李白杜甫都不是科举得意者

  这些失意者大致分两类,禁考和落榜。禁考即被剥夺了考试资格,任你天下第一,朝廷不带你玩,“起跑线”上没你的位置,奈何?大诗人李白,就是禁考的受害者。据说,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颇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亲是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绝对不能参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这种禁考令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李贺为避父名讳不举进士,即不能参加“高考”。这件事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年轻的李贺由此郁郁寡欢,26岁就故去了。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高考”的命运则与二李不同,二李是不许考,杜甫是没考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杜没有才学,“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虽说也有不少文学家出自科举考场,但那毕竟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

  落榜生里杰出人才比比皆是

  也有一次考不上继续N 次参考的落榜生。唐诗人张继便是如此,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就是在落榜之后写成。这似乎是一种反作用力,后来张继终于考上进士,算是范进中举的一个“正能量”版本。
  在落榜生里,杰出人才比比皆是,除了李白、杜甫、李贺之外,像贾岛(屡举进士不第)、柳永,写小说的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等等,都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是落榜生,他曾三次赴考,均失意而归,于是他放弃科举做官之念,笃志学医,完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还有些落榜生,别看考试成绩不佳,却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甚至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比如黄巢,屡次失意于考场,那首《不第后赋菊》就是在落榜后写的。同是落榜,张继选择了复考,黄巢却没有那么好脾气,索性揭竿而起,“我花开后百花杀”了。有意思的是,曾经考上进士的优秀生皮日休,居然成为落榜生黄巢手下的幕僚。不知这两位前考生,在演变为新的上下级关系后,有无关于名落孙山或金榜题名的对话,那一定很有趣。
  清朝是科举制度依存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末世,出了一位比黄巢还有影响的落榜生。倘若考场过关,此人可能会当个小官,按部就班地混日子,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可能,这位考生屡试科举不中,便如他的前辈黄巢一样,聚众造反了。他便是洪秀全。倘若以科举来划线,太平天国骨干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都是落榜生;而他们的对手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诸人,皆进士出身。这个阵容分明的现象值得关注。从某种意义说,太平天国的创建,与这些落榜生的经历不无关系,至少也是一种蝴蝶效应。

  众生相>>>
  ■中国古代年龄最大考生

  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到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好在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当年就曾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王西庄的父亲还是没能通过乡试,后来到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 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令人感慨的是,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唐代“考生”借静坊庙院补“夏课”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进京赶考”。所以,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尤其明显。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这种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少的耗时月余,多者数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当地富人资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呆在京城,这样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行卷”考中进士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这就是“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就得益于“行卷”。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没一点名气,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找到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顾况听罢笑称,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啊,想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即所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一说。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顾况当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而受到青睐。“行卷”其实是一种作弊行为,乃科举腐败,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或怀才不遇的学子,只要有可能都会找门路“行卷”。

  ■宋太祖赵匡胤设“特奏名” 15次考进士未中“赐本科出身”

  当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时间的到来,相当于现代的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的机制,存在“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
  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解试中榜而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在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
  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三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作“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
  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当年,陈独秀就没通过乡试。陈独秀首次参加当地官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顺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
  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这部分参考决心很大、“屡考屡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
  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实际上考生要等到这种照顾,并不容易。15次考试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获得特赐进士时,少说也到了当爷爷的花甲之年,因此时人称这种“特奏名”为“老榜”。
  除了“特奏名”这种特殊照顾的情况,在古代科举考试当然不会少了花钱“买分数”、“买录取通知书”等腐败现象。如在明代,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例监”,便是花钱搞到入学指标的学生。
  摘自 《今晚报》《北京晚报》等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